服務熱線

024-89132333

公告:

沈陽市鵬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鵬德環境)創建于2018年9月,主要從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控、地下水環境調查評價、生態環境咨詢、科研及工程技術服務等。

聯系我們

電話:024-89132333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北站路51號,閩商總部大廈6樓C

郵箱:pd_env@163.com

  1、何為生物安全?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生物安全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重要的創新技術集群之一,生物技術產業正加速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的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將深刻地改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和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并引發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調整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大變化,美國、印度、德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制定了生物技術的國家戰略。

 

  基于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所謂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所能造成的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于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了兩個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均專門提到了生物技術安全問題。從1994年開始,經過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分別在2000年內羅畢和2001年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

 

  2、我國生物修復技術規范化應用前景

 

  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根據美國環境商務國際有限公司發布的《美國環境修復產業報告:修復與產業服務》(2019年),除了挖出/場外處置的快速處理方式,低成本技術成為主流。2018年美國修復項目統計顯示,土壤修復技術中原位生物修復占比11%、異位生物修復占比6%、監控自然衰減占比11%,地下水修復技術中生物修復占比23%(包括生物強化、生物刺激、生物通風、生物噴射等)、植物修復占比3%、生物滲透性反應墻占比7%。綜上所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技術中,采用生物相關方式修復的技術占比約28%-33%。

 

  我國目前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行業,尚以“快速”修復技術為主流,受到修復周期等諸多因素限制,生物修復工程案例相當少。其中土壤修復項目多為石油烴污染土壤修復類型,但修復規模也相對較??;地下水修復項目則數量更少,主要針對氯代烴和六價鉻污染且以中試居多。但從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發布的《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試行)》(HJ 25.5-2018)以及2019年發布的《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HJ 25.6-2019)來看,對于風險管控及修復的效果評估要求日趨嚴格。伴隨著管理部門、業主和修復從業單位等各利益相關方未來對于修復周期更為合理的心理預期,會給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項目留出更長的實施時間,也必將給耗時較長但成本低、綠色可持續的生物修復技術帶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

 

  在研發方面,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2018年起設立“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加大了對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的研發支持力度,從2018-2020年度的申報指南設立方向中可以看出,對生物修復的研發和示范應用投入有所增大。從2018年度和2019年度的各4個方向,增至2020年度的7個方向。此外,2018-2019年度生物修復的研發重點相對側重于重金屬污染,而2020年度涉及的污染物種類、修復技術和裝備更加多樣化,尤其著重提出了微生物菌劑和生物刺激藥劑等生物修復材料的研發。

 

  微生物修復由于其相對經濟、有效、環境友好且易和多種修復技術聯合應用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發高效的污染物降解菌,則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微生物菌劑真正規?;瘧玫綄嶋H場地修復的工程案例較少,其管理、操作和評估流程規范性也相對較差。

 

  我國分別于2008年、2010年和2017年出臺了《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評價導則》(HJ/T 415-2008)、《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管理辦法》(部令第10號)、《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國科發社[2017]198號),主要分別對環保用微生物菌劑應用的環境安全評價、進出口經營者以及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了管理要求。

 

  其中,《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評價導則》僅適用于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為目的而使用的環保用微生物菌劑(指由一種或多種從自然界分離純化,通過自然或人工選育(未經基因改造)所獲得微生物菌種(株)所組成的,應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微生物菌劑)的環境安全評價,并不適用于基因改造和實驗室研究使用的微生物菌,因此國際研究熱點中的采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改造的“超級功能菌”等微生物菌劑投入到實際應用更無據可依。

 

  根據導則,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評價主要包括以下重點:(1)微生物菌劑所含各菌種(株)的生物學特征及致病性;(2)微生物菌種對臨床常用抗生素的抵抗性耐藥性(或稱耐藥性);(3)微生物菌劑及其使用過程中各類代謝產物對人畜健康及生態安全可能產生的有害影響和潛在危害;(4)微生物菌劑使用各環節中科學、有效、可行的防范、應急、減緩或消除措施。無論是國外引進還是國內自主研發的微生物菌劑,在實際應用前都需委托微生物檢測和環境安全評價機構對樣品進行檢測和環境安全評價,監測和評價機構則應當是從事微生物研究的合格實驗室(GLP),或者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國家級專業機構。如此種種,對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中仍多處于研究階段的微生物修復菌劑更增加了應用難度。

 

  生物修復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土壤及地下水綠色可持續修復的未來,且不談落地后的修復效益和效率,落地前依然道阻且長。除了要打破傳統生物修復在一般情況下效率低、周期長、環境條件要求苛刻、修復藥劑及裝備適用性較差的應用壁壘,更要合規嚴守生物安全。

 

 ?。ū疚膩碓从谏鷳B修復網)

 

  2020年3月9日